鹿筋简介 鹿筋为鹿科动物马鹿四肢的筋。功效:补肾阳、壮筋骨。主治:治劳损过度、风湿关节痛、子宫寒冷、阳痿、遗精。鉴定:干燥的鹿筋,细长条状,金黄或棕黄色,有光泽而透明。长45~65厘米左右,粗约1.5~2厘米。上端带肉质,下部有半圆形黑色蹄甲之个,亦有带4个小块蹄骨者;蹄甲处略带皮,有棕色或淡棕色短毛。质坚韧,气微腥。以身干、条长、粗大、金黄色有光泽者为佳。 
鹿筋原形态 
马鹿:体长约1.5m左右,体重100kg左右。眶下腺明显,耳大直立,颈细长。四肢细 长,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,主蹄狭小,侧蹄小。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,尾短。雄鹿有分叉的角,长全时有4-5叉,眉叉斜向前伸,第二枝与眉叉较远,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。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,白色斑点不显。鼻面及颊部毛短,毛尖沙黄色。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。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。腹毛淡棕,鼠蹊部白色。四肢上侧同体色,内侧色稍淡。夏毛薄,无绒毛,红棕色,白斑显着,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,有黑色的背中线。腹面白色,尾背面黑色,四肢色较体色为浅
鹿屠宰后放在剥皮案上,用清水洗净四肢,剥皮时在蹄冠上5厘米环形切开,使蹄部 保留部分皮肤,全身皮肤剥掉。前肢取筋法:伸肌腱,在掌骨前侧与堂骨与肌健之间挑开,向下至蹄冠,带3厘米皮肤切下,向上过腕关节,在筋膜终止处切下。屈肌健,在掌骨后侧,于掌骨与肌健之间挑开,问下至蹄冠部,连同跗蹄、种籽骨一同切下;向上过腕关节,在筋膜终止处切下。后肢取筋法:屈肌腱,在跖骨前,在跖骨与肌腱之间挑开,向下至蹄冠部,带3厘米皮肤切下,向上过飞节,在筋膜终止处切下。伸肌健,在跖骨后,在跖骨与肌腱之间挑开,向下至蹄冠部,连同跗蹄和种籽骨切下;向上过飞节;在筋膜终止处切下。背最长肌筋膜取法:由颈报部开始,沿胸腰椎横突、棘突至荐椎处,取下两侧背最长肌,然后,剔下这两块肌肉背面的筋膜。
刮筋 将取下的肌健,在案板上仔细逐层地将肌膜、肌健上的肌肉剔出并刮掉,将初步加工的鹿筋用清水洗净,再放在清水中浸泡2~3天,每天更换冷水互~2次,将筋膜内的血色素全部浸出,再逐筋将残肉刮净,再用冷水浸泡一天,再刮一次即可。有些鹿场泡筋不勤换水,时间长,使鹿筋腐败发臭,是错误的。
挂接 挂接是将各剔好的筋接在一起,使其长短粗细基本一致,整齐美观。方法是将四肢上的8条长筋分别摆在案板上,再把零星的小筋分别附在长筋上,使粗细长短基本一 致,再将背最长肌筋膜分成4份,包裹不带跗蹄的前肢伸肌健、后肢屈肌健上。将其捋直,用细木棍穿起来,挂在阳光下风干。将干好的鹿筋捆起,放在70~80℃烘箱中烘烤,使蹄部干透,这样鹿筋色泽浅黄半透明,然后入库保存。 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淡微咸,无毒。" 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肝、肾二经。" 鹿筋胶原能有效地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肿胀;减轻棉球肉芽肿产生的 炎症反应;提高二硝基氯苯 鹿筋胶原具有明显的抗炎、免疫调节作用. |